計劃概覽

粵劇小豆苗 ── 粵劇融合中國語文科新高中課程及評估計劃

簡介
本計劃由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辦,承蒙任白慈善基金、港大人文基金、粵劇發展基金慷慨資助,在2008至2009年度推行第三階段,與香港11所中學協作,把粵劇融合中文教育。

目標
本計劃旨在把粵劇融合新高中中國語文科的課程,引導學生認識、欣賞、尊重粵劇文化,使本土粵劇的優良傳統能夠承傳與延續。

成員
計劃總監:吳鳳平博士(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)
研究伙伴:鍾嶺崇博士(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院士)
     林偉業先生(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助理教授)
     陳淑英小姐(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學顧問)
計劃統籌:蔡啟光先生  研究員:陳菀甄小姐  計劃主任:陳綺文小姐
行政統籌:周夏森小姐  文書:吳卓佳女士

協作學校(種子學校)
「協作學校」是本計劃的夥伴學校,試教課程,開發教材。本計劃直接支援教師,例如共同備課、提供培訓;並直接資助學生參加活動,例如表演課堂、劇場觀戲+導賞講座、戲棚考察。11所協作學校的名單如下:

仁濟醫院王華湘中學
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
香港真光中學
樂善堂余近卿中學
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
金文泰中學
將軍澳官立中學
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
港大同學會書院
裘錦秋中學(元朗)
博愛醫院鄧佩瓊紀念中學

網絡學校(苗圃學校)
「苗圃學校」組成本計劃的學校網絡定期收到本計劃的資訊;在協作學校有餘額時,網絡學校的師生可參加本計劃的活動,例如教師培訓、劇場觀戲+導賞講座、聯校匯報等。

增設網絡學校,旨在讓更多學校認識本計劃,以便日後在條件成熟時,加入成為協作學校。(這並非表示,網絡學校日後必須成為協作學校。)目前,網絡學校的名單如下:

弘立書院
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
德貞女子中學
聖馬可中學
天水圍循道衛理中學
香港兆基創意書院
新會商會陳白沙紀念中學
新會商會中學
〔尚有其他學校加入。〕


課程發展
新高中課程於2009年9月實施;中國語文科的選修部份,每所中學可從十個建議選修單元,選擇其中三個,另可再加一個自擬單元。本計劃正積極發展「本土粵劇研習工作坊」單元,屆時供全港中學選修。此外,本計劃亦嘗試開發其他單元,例如「文化專題探討──戲棚粵劇文化考察」、「名著及改編影視作品──唐滌生粵劇劇本精讀」。

本計劃立足於中國語文科之餘,正嘗試把課程發展延伸至中國文學科以及通識教育科。

在第三階段,本計劃為協作學校的中學生舉辦的培訓課程,分為劇本教學和表演教學兩大部分。
劇本教學方面,由本計劃協作支援,中文科教師選用唐滌生著名劇本《帝女花》、《紫釵記》或《再世紅梅記》為研習核心,並發展課本教材。在中文科的正規課堂,教導學生研習:一、分析劇本的情節(故事圖式);二、鍛煉高階思維;三、掌握相關的歷史文化知識;四、體味並欣賞戲曲語言藝術(文學賞析)。



表演教學方面,本計劃委託粵劇專業演員擔任導師,以「歌舞演故事」為重心,教授學生粵劇演出的基本元素,例如何謂四功(唱、唸、做、打)和五法(手、眼、身、步、口)等。而演出以外的元素,則請來粵劇界專業人士講解各個主題:戲台、佈景、燈光、服裝、化妝和音樂等。




課堂以外,本計劃資助學生到劇場觀賞粵劇演出,並安排擔綱演員到校主持導賞講座,以提高學生欣賞粵劇的能力。本計劃亦安排學生到市郊和離島,實地作戲棚粵劇文化考察,並做專題研習報告。



課堂展開前,還有送戲到校園:本計劃與香港青苗粵劇團協作,到校演出折子戲,配以示範講解,向全校師生推廣粵劇。課堂完成後,本計劃舉行聯校匯報,由各所協作學校自定報告內容,例如粵劇片段試演、粵劇專題報告等,以表現經過培訓後,同學對本土粵劇文化認識的提升。匯演亦讓各校師生互相觀摩,並分享教授和學習的經驗,以達至互動學習的目的。



協作支援
每所協作學校,本計劃都會派員到校與教師開會,共同備課,以開發校本課程和教材。本計劃亦會為教師舉辦講座工作坊專門培訓班,以便教師加深對粵劇的認識,並掌握教學方法。本計劃出版《帝女花教室》,並編製其他教材,以供教師參考、採用。




聯絡方法
蔡啟光先生(計劃統籌): kaikwong@gmail.com
網址:http://yuejuedu.blogspot.com/


〔按此下載 pdf 版本〕

沒有留言: